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全自动的发球机?
1、通过按键操作就能一键实现攻球、前冲球、削球、长胶球、高吊球等性能的球,也能一键实现上旋、下旋、不转、侧旋等各种旋转的球;
2、具有人性化的球性,模拟人的系统功能;
3、通过控制面板调整出球角度,设置落点变化,实现、多点等变化,完全无需手动调整机头;
4、出球速度、频率、摆速等可任意调整;
5、具有自动回收和供球系统,连续击打,无需捡球;
6、安装、拆卸简便,无需任何工具;
7、易保养维护方便;
产品名称:双蛇全自动乒乓球发球机
型号:FQJ-4型(训练系列) 市场零售价12880元
功能介绍:
1、 一键可得功能:包括攻球、削球、前冲球、长胶球、高吊球以及九种发球,全部自动;
2、 球性调整区:包括上下轮转速、供球频率、横摆摆幅;
3、 纵摆行程范围40度,设有上下调整按键;
4、 横摆范围:5个固定位置,可任意调整;
5、 设有组合球快捷键:两点、三点、多点、左二(一)右一(二)、左旋右旋键等;
6、 还原键:可还原机头的旋转和横摆状态,机头旋转还原为90度,横摆编程取消,机头横摆回到中间位置;
7、 长短球快捷键:三种落点模式可供选择;
双蛇乒乓球发球机具有拟人球性:
模拟运动员常用的技术特点,使发出的球更具球性。
拟人化发球机需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球速:5-17.8米/秒
频率:20-102个球/分钟
旋转:0-116转/秒
弧线:发球机发出的球在空中飞跃的轨迹(距球网5-10cm)
只有达到以上技术指标发球机发出的球才能接近运动员打出的球。
为真正使发球机有球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摩擦轮直径的大小;2、上下两个摩擦轮之间的间隙;3、摩擦轮的速度;4、机头角度与转速的相互结合等。
通过这些,您可充分感受人机对战的快感,拥有了陪练。
一切问题都是系统性问题。
做不好盯球
很多人讲眼睛要盯球,但到了拉球的时候,往往仰着头抡着胳膊就是狠命一板。盯不好球的后果是什么?就是看不清来球旋转,把球拉飞或拉下网;拼命抡一板,结果却把球拉漏了;盯不好球导致拉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减少了对方的回球难度。
手腕动作过大
很多人讲拉球就谈到了手腕的运用,仿佛只有大限度的甩开手腕才会有抽打效应,这里需要指出,如果你对手腕加以有效控制会比你手腕大幅甩动拉出来的弧圈球效果好得多。那么究竟什么时间应该用手腕?当来球难度很大或者来球旋转出乎你的意料的时候,你应该适当运用手腕来进行微调或增大摩擦;当你需要在挥拍过程中突然改变线路的时候,你应该运用手腕的力量;首先板型和击球部位很重要,对于发球来说击球时球拍接触球稳定位置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接发球方判断发球旋转方向以及强度也是通过观察对手发球时摩擦球的部位来断定。当你在快节奏中处理要实现近台反拉的时候可适当运用手腕。
手臂收缩问题
很多人都在强调快收小臂,但是业余爱好者经常地会把这一要领过分夸大,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收臂上去,而忘记了步伐和转移等协调发力的要素,以至于导致只注重去发死力狠收小臂,忽略了协调性问题,后就出现不会迎前、找球不准、吃球不稳、拉球打滑等现象。
对的控制
的转移一定要建立在平滑、连续而稳定的基础之上。我看到很多人都是拉了一板子,身体转过了一大半,需要衔接第二拍的时候,身体却回不来了。很多人拉球在谈蹬转,有这个意识是完全正确的,从持拍同侧脚向异侧转移,但是如果你在蹬转中失去了对的有效控制,那你的拉球是失败的。同时,对的控制不佳,也是导致很多人拉球时抬肘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都在从肘上找原因,我想你是找错了,嘿嘿。作为乒乓球运动中一个不受对手限制的技术环节,发球在比赛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还是业余选手,拥有一手好发球都十分吃香。更有甚者,身体一团散沙,连简单的球都控制不住,就盲目去练弧圈球,无语。
还原和衔接的问题
也有很多人只能拉1板到2板球,因为你拉头一板时就是别扭,拉第二板是已经十分勉强, 那么你还能拉好第三板吗?这里有一个还原和衔接的问题。拉完头一板球,臂和腕不能无限制地甩下去,要迅速以来强迫手臂还原,否则你的衔接就会出大问题。
拉球的时机问题
拉球的选择真得很多,可拉上升期,可拉高点期,可拉下降前期,可拉下降后期,这4个拉球时机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这4个拉球时机都可以拉出很高质量的弧圈球。那为什么还要谈这4个拉球时机?正因为有了这4个拉球的时间点,你的拉球才有了节奏和力量的变化,有了这一变化,你的身体才会更加协调;有了这一变化,才会让你的拉球变幻莫测;线路和落点的变化能体现速度效果:我们在打球时,如果对手是同一个节奏、同一个线路、同一个落点,即使是很快速度的球,我们也很容易还击。有了这一变化,才会使对手时时处于被动。
拉球的方式问题
拉球有三种方式:拉打、抽打式拉弧圈球、纯摩擦式提拉弧圈球。至于怎么做,这样的贴子太多太多,用不着我这个业余的去解释。拉打强调的是速度,抽打式拉弧圈球,强调的是吃球深、正压力大,进而旋转强。纯摩擦式提拉弧圈球,强调的是摩擦的力量,实现高速旋转。我看到很多人都是拉了一板子,身体转过了一大半,需要衔接第二拍的时候,身体却回不来了。实践中,这三种方式都有很广的应用,请勿再争论哪种方式更好,因为我们需要做的是三种方式都要掌握,而不是掌握其中一种。
1、快搓比慢搓旋转要弱。
出自教科书。理由似乎是慢搓磨擦的充分。但在胶皮海绵越来越好的今天,仅靠小动作的台内球,并不遵循这一规则。情况似乎还是相反的。
2、拉弧圈时,擦球越薄,球越转。
见于某部教科书。受其害的爱好者之多,之广,之深,让人无语。
3、高吊比前冲旋转要强。
也是教科书中的理论。其实二者都是在转上下功夫。前冲弧圈的速度也是靠摩擦得到的。二者的区别就是力在向前和向上的分配上不一样。但力都是用在了加转上。这是一条没有经过检验的‘想当然’的结论。
4、拉弧圈时甩手腕会不稳定。
见于某些书籍和一些人士。甩手腕是一个加转的动作。我认为球的上旋越强,球越稳定。尤其是反手位,甩手腕会弥补因为反手位身体的限制而造成的摩擦球不充分。至于稳不稳定,看你力向上和向前的分配合不合理。
5、反手弧圈力量小于正手,但稳定性比正手好。
经常出自某些人士的口中。错误的是后半句。如果能专门对此作一个统计,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真实情况是相反的。理由很简单:转则稳。
6、如遇强烈下旋,拍形可稍后仰,触球中下部。
各处都能见到这个理论的影子,如果他指正胶,没问题。但可惜好多都是见于弧圈球的动作描述中。如果有人能照着这个动作高质量的拉起强烈下旋,我佩服。
7、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因为斜线长,容易上台。
见于某些解说员的语录。不知他从哪里得到'拉直线比拉斜线难度大'这个论断,然后又靠自己的推理得出理由'斜线长,容易上台'。真是太不负责任的想当然的东西。
8、侧拉是王浩首先使用的。
这句话频繁的被解说员说出,让不少国人自豪。但这项技术从理论上来说并不难想到,技术难度也不大。横板出现这么长时间,做梦也梦出来了。老天爷干嘛非要中国的王浩来首先发明使用!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双机头乒乓球机器人厂商的双蛇体育于2025/7/31 8:24:05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yangzhou.mf1288.com/shuangshe-2879350662.html